比特大陆在6月底完成了一轮大范围的员工期权合同签约,“之前是2015年10月份以前加入比特大陆以及部分矿机核心开发员工才有期权,这次是到2018年初仍在公司、且有一定级别的人都有期权,几乎是全员持股。”一位接近比特大陆核心层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此举是在为赴美上市做准备。
界面新闻未能联系到比特大陆置评。
此前,据彭博报道,比特大陆已恢复IPO计划,拟最快下个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文件。不过,该计划仍在初期阶段,未来可能会发生变数。
去年,比特大陆曾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港股上市,不过该计划随后宣告失败。去年全年,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六成,与比特币价格挂钩的矿机滞销,导致比特大陆严重亏损,是上市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随着比特币价格进入上升通道,比特大陆的营收状况又开始好转。上述人士透露,比特大陆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已经填平了去年的亏损。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这轮上市计划由比特大陆的董事长詹克团主导,吴忌寒已经不参与比特大陆的管理决策。
“由于对是否发展AI芯片业务存在强烈分歧,吴忌寒与詹克团两人已经和平分手。现在比特大陆公司的业务由詹克团全权掌管,吴忌寒虽任董事,但在董事会已经无投票权。”该人士说。
据了解,吴忌寒携部分核心人员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区块链相关业务,包括数字货币交易所、矿池等。比特大陆投资了吴忌寒的新公司。
美国SEC RIA 牌照的含金量如何?
老虎盈透证券拿下SEC颁发的RIA牌照含金量在美国,只有具备RIA牌照的机构或个人才有资格向投资人提供证券类产品的投资服务建议,并定期提供投资报告,同时可收取相应的管理费,并对客户承担委托责任。证券投资建议的范畴在美国颇为广泛,囊括整个证券市场的资产管理、账户管理与理财服务行为。所以资产池中既包括股票、债权、共同基金、商品期货等常见有价证券,对冲基金管理、理财规划服务等也被界定为证券投资业务。美国SEC RIA牌照含金量解析现如今,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全球一体化透明度越来越高,曾经风靡一时的岛国监管牌照(塞浦路斯、瓦努阿图、塞舌尔、新西兰等等国家)及一些发展中体量小的经济体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等国家),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终端客户只要百度或者谷歌一下,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对于终端客户而言,做投资看中的更多的是平台的资质及资金的安全问题!一些国土面积不及大陆一个小城市的小岛国家,或者人均GDP处在贫困线以下的第三国家,如何能让终端客户放心的投资?外汇平台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如果还在随波逐流的申请小岛国及第三国家的监管许可证,对于平台的作用微乎极微,一方面是监管国家的知名度不高,另方面是经过多年的行业发展,太多的恶劣交易商获得过岛国牌照进行展业,却一样使客户出现不可挽回的亏损,照成恶劣影响,网上负面漫天,导致终端客户对于目前市面上的一众监管信任度直线下降,甚至出现审美疲劳的厌碰搏恶!!! 而美国SEC,美国金融证券行业 高部门,以其极为严苛的申请条件,以及透明度极高的纰漏,以及近些年在于金融行业内的作为,让SEC的曝光度更是深入人心,一众好评!更重要的是。并且SEC的监管范畴包含了所有在美上市企业,包括所有耳熟能详的大集团,首巧均受SEC监管,为此,SEC相当扛起了全球金融证券行业高高在上的一杆大旗!美国SEC就是全球金融市场的 高部门,知名度、可信度 高的监管!不仅作用于此,近几年,作为平台龙头老大的数字货币企业以及外汇交易平台纷纷通过收购或申请获取SEC的监管,其中包括数字货币头部的知名软件公司“亿邦国际”、“比特大陆(Bitmain)”“和嘉楠耘(Canaan)”,以及近期正准备赴美上市的使其交易更加合规合法化。此趋势,让更多此前望而却步的潜在投资者们以及现有投资者,更加信赖并愿意选择这些数字货币企业以及外汇交易平台。 所需的文件申请前的准备资料一、海外公司信息申请SEC RIA牌照,申请方必须正式注册成立一家海外公司;或者是一家已经成立了的海外公司。公司必须有注册办公室,以及联络方式。而且公司的联络方式在工作时间内是可以被SEC直接联系笑芹祥的。二、 公司及董事的良好记录公司不能有任何的不良的商业记录;公司董事不能有任何的犯罪记录或者个人的不良记录。三、 员工资质员工资质也是申请SEC RIA牌照的重要要求。公司必须聘用至少一名合资格的持牌金融理财投资顾问成为公司牌照的员工,或由公司高管通过考试,申请成为SEC的个人RIA牌照。四、 商业运营以及合规报告申请者要向SEC递交多项运营报告,例如公司的产品说明书、客户服务合同、公司正常及操作流程、私隐条例、AML、了解客户文档、市场推广文案规范、商业架构等等。SEC需要申请者证明其有足够的资质合乎规范地运营管理业务与交易。需要递交给SEC审核的资料1、一份牌照的办理委托书1302、公司注册问题文件;93703、美国公司注册证明文件;61654、公司的章程;5、董事的护照;6、公司业务说明报告;7、系统报备;8、注册金融行业管理委员会的WebCRD/IARD系统;9、填写牌照的申请报告;10、填写SEC的问卷 报告;11、代理申请人的声明;申请时间:1-2个月
公司有近期在美国上市的计划,也跟我们普通员工签了全是英文的期权协议
一般说来员工的期权激励是上市公司为了留住核心团队制定的。根据员工在企业服务年限和岗位给予员工以某个约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该上市公司股票的权利,简称“期权”。期权的行权期大约3-5年不等。对大多数中国公司而言,上市前离职期权协议就作废了(除非协议条款中有约定,离羡稿职时可以部分或全部行权。当然,这是要用钱买的)。如果上市后离职,可以根据离职的时间点对照期权协议执行。举例说吧:假定你有10000股,3年期的期权,分别是40%,30%,30%,行权价格是5美金。如果你在第一年行权到期日以后离职,那么你需要花4000*5=20000美金购买这部分股票。否则,就意味着你个人放弃了这个权利。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期权有专门的机构买卖。假设你离职时的二级市场股票扰薯价格是10美金,那么你可以把行权的这部分股票通过美国的中介机构出售(当然是有折扣的,例如85折)。差额部分扣除中介机构的佣金和税费归你所有。不知道我解释清楚了兄李孝没有。总之,建议你还是签这个期权协议。起码说明你对公司还是有价值的
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
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 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此前造出世界上最薄的柔性屏,这个曾估值百亿人民币的独角兽企业正经历产品乏力、上市未果、拖欠薪资的窘境。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
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1
4月13日上午,知名学者刘姝威在朋友圈发文《拯救柔宇》,呼吁各方向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宇科技”)伸出援助之手。 刘姝威在文章中提到了柔宇科技亟待解决的困难,由于柔性屏产线2018年投产,部分应用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近一两年才完成,所以柔宇科技还没来得及开拓市场,创造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时,已经出现资金短缺,导致柔性屏产线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完成法国空中客车等产品订单,也无法进行持续的研发工作。 对此,刘姝威建议链败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其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柔宇科技创立于2012年5月,2014年8月,柔宇科技制造出厚度仅为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的柔性屏幕。 据柔宇科技此前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柔宇科技董事长刘自鸿提名刘姝威任柔宇科技独董,任期为3年。刘姝威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此外,刘姝威也是万科A(000002.SZ)、格力电器(000651.SZ)、中光学(002189.SZ)的独立董事。 在科技界对屏幕的需求仍是硬度与透光的年代,康宁的大猩猩系列玻璃屏在苹果的带动下成为业界的主流,2014年11月,康宁才推出第四代康宁大猩猩玻璃屏。而柔宇科技造出的世界上最薄柔性屏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科技界。 随着业内对柔性屏的呼声愈来愈高,柔宇科技也获得了不少风投,从2017年8月到2019年11月,柔宇科技就获得了7轮融资,其中包括中信资本、深创投、杭州基石、保利等知名投资机构。 而如今,号称要“掰弯”世界的柔宇科技,似乎自己先“直不起身”了。连日来,柔宇科技被传“欠薪半年”,又爆出全员放假三个月的消息,4月6日,柔宇科技还就此事辟谣称,公司目前没有全员放假,很多员工还在上班。 2020年,柔宇科技的估值来到60亿美元,但是亏损却未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离开柔宇科技,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从2017年到2020上半年,柔宇科技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在这短短三年半内,合计亏损高达32亿元,在此期间,柔宇科技累计仅实现营收5.17亿元。 某风投机构负责人分析称,“将一张视为概念的屏幕包装成产品,未来的市场有多大,应用落地又可实现多大市场,这些都是当时柔宇没考虑的,只是一味的融资、投入研发、建产线。” 根据招股说明书,柔宇科技近几年研发投入握唤禅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308.17%,段尘此外,柔宇科技还建设了总造价110亿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类6代显示屏生产线,其满产规模超过每年5000万片柔性显示屏。但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柔宇“全柔性显示屏”的产量仅为7748片、314036片、48563片。 “无法造血,使得彼时的明星项目柔宇科技身陷各种负面报道。而此次刘姝威的发文,也可从侧面印证目前柔宇科技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上述投资人士补充道。 此外,记者注意到,市场也有传出柔宇科技是“深圳三骗”之一的言论,称其是“高调打着高科技幌子骗人圈钱的项目”。据悉,2020年的最后一天,柔宇科技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但次年的2月9日,柔宇科技和保荐人中信证券分别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保荐机构中信证券被深圳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拯救柔宇,保持我国在柔性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刘姝威的发声音能否为柔宇科技带来生存的希望,银柿财经也将保持关注。
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2
当国内手机市场刮起“折叠屏”之风,入局玩家正高歌猛进之时,有着“独门”柔性屏技术,号称“高良率、低成本”的柔宇科技却正经历“凛冬”。 此前造出世界上最薄的柔性屏,这个曾估值百亿人民币的独角兽企业正经历产品乏力、上市未果、拖欠薪资的窘境。 2014年8月,柔宇科技造出厚度仅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的柔性屏幕。彼时,柔性屏这一概念成了资本竞逐的对象,8年时间,柔宇顺利完成A-F轮融资,仅已披露的融资就有近百亿元人民币。 然而,吃到资本的甜头后,缺乏“造血”能力的柔宇却难以“柔”克钢。继上个月被曝欠薪半年之后,4月6日,柔宇科技再传将放假三个月。 欠薪停工退租,放假三个月也是一种“变相裁员”? 通知放假的当天,柔宇员工的经历也颇具戏剧性。 深圳总部的柔宇员工阿文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4月6日那天,她和同事先是收到了口头通知的放假,HR在部门群里以文字形式发布通知,然后部门领导、HR和全员一起开会通知放假,并表示不会有邮件形式的通知。 “后来,可能因为事情发酵,有媒体报道了公司‘全员放假’,HR才在下午五点多补发了邮件,强调公司并非‘全员’放假,表示特定的项目如果需要继续进行的话,让领导自行安排,”阿文说。 不过,面对员工,柔宇的'重点之一远不应是纠结放假的到底是不是“全员”,而是何时才能补上欠薪的窟窿。 早在2021年9月,就有自称柔宇员工的网友发帖,称公司欠薪。多位柔宇员工也曾在2021年12月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证实柔宇未如期发薪,“现在公司已经欠我5.5个月的工资了,”阿文叹气。 但是,在阿文和同事们看来,欠薪的窟窿柔宇能否填得上还是未知数,但拖欠薪资早已使得公司内部“军心不稳”,“虽然大家都希望公司好,但也要生活的,现在许多老员工都已经陆续离职了,大家互相之间也会打听新的工作机会。”在员工们看来,此次三个月的长假看起来就是一次“变相裁员”,或将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离开。 压倒柔宇的“雪花”:技术、量产及商业化能力备受质疑 柔宇的资金紧张远不止体现在欠薪一方面。2022年2月底,因为欠租等原因,据传柔宇位于深圳南山的总部大厦退掉了一层办公场地,由原有的18-19楼两层收缩至仅有19楼一层。4月6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实地探访深圳柔宇总部看到,18层已人去楼空,只有19层在正常办公。 此外,柔宇在自家的生产线上巨额投入但回报甚微,也使得柔宇因“血槽”不足陷入与生产线厂房建设方纠纷的窘境。 天眼查显示,2021年10月13日,因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柔宇科技未履行金额9503万元,柔宇科技董事长兼CEO刘自鸿被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 曾经估值6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今日何以行至至暗时刻?在外界看来,柔宇科技的研发耗资惊人,但产能利用率不高是其受备受质疑的一点。 招股书显示,柔宇最近几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高达308.17%。斥资110亿,柔宇还建设了造价110亿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显示屏生产线。招股书显示,全柔性显示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设计产能分别是11.67、46.67、23.33千张,但实际产能分别为1.76、14.56、1.23千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和5.3%。可见柔宇的产能远未饱和,生产线可能存在大量闲置情况。 对于C端用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品”也是柔宇留给外界的印象。在产线投产以来,柔宇的全柔性屏一直未在主流手机厂商的手机上大规模商用;在其他应用场景,其对外宣称的合作客户,如中兴、空中客车、中国移动等,在市场上也几乎看不到其共同合作的产品。 在业内投资人的眼中,柔宇至此现状或因方向策略上的判断失误。熟悉柔宇的投资界业内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技术出身的刘自鸿低估了自建生产线的烧钱速度,即便是百亿资金,自建生产线也能很快烧光,“团队对生产线的烧钱速度没有准确判断,即便是好的技术也浪费了。如果选择与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企业达成合作,结果或许会不一样。” 员工透露公司近况:未公布的新技术尚不成熟,持续欠薪但社保一直没断 与外界的质疑点不同,在员工们眼中,柔宇并不缺优秀的技术,只是选错了方向,内部管理也不够成熟。 入职五年,阿文见证了柔宇从“巅峰”到“至暗”。她透露,在内部员工们看来,现阶段柔宇还没有对外公布的技术,在行业内都是领先的,但还要持续研发,因为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且需要降低成本。“没公布的项目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还没有考虑大规模生产。” 此外,现在已经公布的产品,就屏幕类的良品率而言,也是合格的。“今年年初公司自己请了三家权威的测试公司来进行测试,三家测试良品率都拿到了很好的数据。” 不过,阿文坦言,尽管在技术方面一直位于超前的位置,但柔宇毕竟是刚进入手机行业,而其他大厂已经沉淀了很多年,它们想要追赶柔宇的技术并不困难,导致柔宇主攻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占到太大优势。 再加上手机是快消品,更新迭代很快,柔宇投入的资本也跟不上产品技术的更新。“现在公司的状态是,还有一两个和屏幕或传感相关To B方面的业务项目在进行,但不足以养起公司。” 资料图 在员工们眼中,公司管理也还不够成熟,发展步伐迈得太大太快,但管理却没有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进步。“从30人的公司和300人,再到如今一两千人是两码事。许多关键的部门都没有放手给职业经理人去做。” 阿文提到的这一点,在柔宇的招股书中也可窥见一二。招股书显示,实际控制人刘自鸿持有公司38.61%的股份,且均为公司全部已发行的A类普通股,合计占公司投票权的比例为71.56%。 在公司特别表决权机制下,公司实际控制人能够决定股东大会的普通决议,对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能起到类似的决定性作用,但是,限制了除实际控制人外的其他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影响。 不过,阿文仍对柔宇抱有希望,她透露,虽然工资一直在拖欠,但社保方面还在继续缴纳,老板保证公司的五险一金不会断掉。“至于我自己,对公司还有一些希望,至少现在还保留着在公司的岗位,不过未来可能会找下一家公司,现在不着急。”
柔宇科技陷资金危机,独董发文“求助”3
曾经风头无两的柔宇科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除了外界已知的部分员工被迫“放假”,柔宇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供应商欠款仍未还完,大规模拖欠员工薪资;产线几乎停跑,无法支撑后续订单,甚至连基础的生产物料也不充足。 全柔性屏幕制造商柔宇科技曾是资本的宠儿,其宣称创新开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是打破三星垄断的“国产之光”。从2012年成立到2020年,柔宇一共完成了13轮融资,总计98.5亿元。但在享受资本盛宴的同时,柔宇的产品却叫好不叫座,始终难以盈利,直至彻底陷入困局。 多位柔宇员工告诉界面新闻,关于柔宇之后的续血方案,管理层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等待政府资金或外部融资入注;第二,被其它屏厂收购;第三,自救转型,向华强北维修市场供应手机屏幕,或向手机厂商供应屏幕。如果这三条路都走不通,只剩最后一条破产清算。 对于上述消息,截至发稿,柔宇方面没有回应。 不过,就当前的资金困局,柔宇科技独立董事刘姝威也于4月13日通过个人公众号呼吁政府救助:“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 资本到底会不会救柔宇?如果融资无门,柔宇还能靠什么续血? 多次冲击IPO失败,融资受阻 外部援助是柔宇目前最大的希望。据界面新闻了解,柔宇与深圳市政府的接洽从去年就已开始,但迟迟没有进展。 多名柔宇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深圳相关部门就陆续派人来柔宇做相关资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产线、产能、技术路线、管理架构等等,并测试了柔性屏良率,尽调工作也接近完成。 “我们特地跑了产线,当时测出来的良率数据非常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证明我们这条技术路线是可行的。内部都觉得这笔融资有戏,毕竟尽调费用也不便宜。有消息说3月中旬钱会到位,但因为深圳疫情加一连串的事件影响,始终没有等到答复。”了解评估过程的员工任晓宇(化名)表示。另据刘姝威在公众号中披露, 此次考核投片良率达81.6%。 与此同时,柔宇也在寻求外部融资,但并不顺利。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春节前,柔宇已经出现大规模欠薪的情况,当时柔宇曾与外部股东就一笔总额约3亿元的融资进行谈判。但出于某种原因,柔宇并未成功拿到这笔投资。 此外,柔宇仍未放弃IPO的想法。柔宇员工张俐俐透露,在今年年初的高管会议上,曾有人提出等政府资金到位后,就在今年第三季度赴美上市。另一位员工也表示,公司一直传出要再度上市,也告知员工可以把被拖欠的薪资兑换成期权,但真正兑换的员工并不多,因为大家对公司上市的结果并不看好。 柔宇资金链趋紧其实早有迹象。2020年至今,柔宇曾至少三次寻求IPO,但都因各种原因碰壁。根据柔宇创始人刘自鸿在内部会议上的解释:第一次美国上市失败是受疫情影响,第二次冲击科创板失败则归咎于“蚂蚁事件”。去年,柔宇也曾尝试到纳斯达克上市,但该计划未能成功。 今年3月末,柔宇还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一位员工分析称,这次调整可能是在为迎接融资做准备。 界面新闻获得的一份内部邮件截图显示,此次调整中,柔宇成立了集团执行管理委员会EMC(Excutive Management Committee),负责集团的综合运营和管理工作,向集团CEO汇报。2022年EMC委员有三位:刘自鸿、魏鹏和叶建海。据公开资料,刘自鸿是柔宇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魏鹏任柔宇科技首席探索官(CXO);叶建海则是柔宇科技副总经理。 从业务角度来看,新的组织架构与此前的差别并不大,仍然走To B(面向企业)、To C(面向消费者)两条路线,但将以前的各个事业部明确成了六家子公司,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营、自负盈亏,EMC的三位成员分管不同的子公司。邮件中并未明确指出由谁来担任CEO,有员工认为这是刘自鸿“放权”的表现。 但张俐俐指出,尽管这份架构调整中有放权迹象,但柔宇当前最核心的子公司——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柔性屏显示的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仍然属刘自鸿分管。 “业务角度变化不大,放权也不彻底,所以内部认为这次调整更像是与资本的博弈。”张俐俐分析称。 另据界面新闻了解,柔宇财务层面曾对外放出消息称,柔宇还有一笔数亿元的政府退税尚未到账,具体到账时间可能在今年6-7月。任晓宇猜测,在等待融资的时间里,这笔钱可能会成为柔宇发工资和后续业务启动的资金来源。 艰难自救 在真正获得外部救助之前,柔宇早已开始尝试自我造血。 柔宇在近期公布了两笔大额订单。一笔来自深圳中智卫安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卫安”),它将向柔宇科技批量采购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用于公司全线商用机器人产品,自2022年起连续3年采购金额累计约30亿元。 价值30亿元的订单,对当前的柔宇毫无疑问是一个好消息。但有了解交易的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这笔订单目前仍然停留在框架协议层面,内部并没有实质性推进。而目前仅融资到B轮的中智卫安是否有能力支付30亿元的采购金额,同样也是未知数。 另一笔大额订单发生在2021年11月,这是一笔总计6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合同。根据协议,从2022年开始,柔宇科技将向客户陆续提供柔性屏OLED显示模组,两年内完成全部订单交付。 柔宇并未公布具体的客户名称,但上述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这笔订单的合作对象正是华强北企业,柔宇将向华强北维修市场供应手机屏幕。该人士称,此订单在实质性推进过程中,不过由于交付还未完成,资金也并未完全到位。 任晓宇对界面新闻解释说,华强北的市场很大。以维修业务为例,很多换屏业务都需要屏幕供应,这是柔宇今后考虑的一个方向。 另外,“还是有手机公司愿意为柔宇的屏幕买单。”此前海外奢侈手机公司VERTU曾与柔宇有合作,不过合作暂无更新进展。 多名接受采访的柔宇员工表示,柔宇有柔性屏技术、产线和一定量产能力,这是目前柔宇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后续转型做屏厂的基础。 柔宇一直采用To C和To B并行的商业模式,但C端业务并不被人看好。根据多位柔宇员工的说法,柔宇手机等终端产品的销量并不如人意,但投入却相当高。因此,内部一直有砍掉C端、全面转型To B的想法,但始终未得以实施。 目前的问题是,即便柔宇拿到了一些B端订单,向前推进也存在困难。一方面,柔宇生产线几近停跑,物料紧张;另一方面,欠薪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员工都已启动仲裁程序,并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据界面新闻了解,公司高管曾主动约谈部分核心员工鼓励留岗,还向部分员工发放了留岗补贴。这些留岗补贴并非现金,而是期权。一位拿到留岗补贴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每个人拿到的多少不一,但按照当时4元/股的股价计算,其拿到的期权价值在几十万元左右。 不过,除非柔宇能够成功上市,否则这些期权对员工而言无异于废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