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站长
老司机 路子野 随时超车
蹭上了区块链的热点,人人这家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公司,用2018年头两个交易日的大涨,再次回到了公众视野。人人公司的股价超过了52周高点,两日累涨76%。
人人开年大涨,和“美股A股化”的“题材炒作”不无关系。人人公司日前发布RRCoin白皮书,宣布将为社交网络提供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平台——人人坊。人人将利用这一区块链平台,记录人人网参与者在社交网络中的交互行为,而其代币RR Coin将作为人人坊上的智能合约和交易行为的媒介,有4亿枚面向私募发行。当年的人人网,记录了多少80后美好的青葱岁月。 它曾经是那么的辉煌,注册用户一度达到1.3亿,活跃用户也达到了3000多万。可是只经历了短短几年的辉煌,它就没落了。 它从头到脚抄的是美国的Facebook,连界面都长得一模一样,怎么Facebook就好好的,在小扎的带领下越干越大,它却昙花一现,死得不明不白的呢? 1.清华学霸想做中国版Facebook 人人网最初叫“校内网”,创始人也是美团创始人——王兴。 2003年,王兴还是一个愣头小伙,在美国读博士学位。因为在美国留学见了世面,当时正赶上互联网大发展的好时候,各种互联网公司大量兴起,王兴也盘算着自己去创业。 不过王兴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创业经验,如果要做个全新的东西,感觉有点难。不过自己做不了,还不会先模仿吗? 找来找去,他发现美国有个刚出现的公司叫Facebook,它的模式就特别好,已经在好几个美国的高校流行起来,成了同学们沟通的重要平台。 既然这样,何不在中国搞一家类似的?自己也是清华毕业的,搞一个类似的平台,也好方便校友们沟通交流。说干就干,王兴书也不读了,博士学位也不要了,回到国内创办了校内网。 校内网最开始在清华和北大学生当中传播开来。大家很喜欢这个有意思的网站,几个月的时间,注册人数就增加到了几十万。王兴当时很高兴,觉得自己回来创业真是做对了。可是他还没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 当时王兴的创业团队大概有14个人,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这个群体有体力、有冲劲、有idea,为了项目愿意连着熬几个大夜,可是缺点也很明显,青涩、没有经验。可是缺乏管理与制衡,开会容易吵架,意见没法达成一致。 互联网是个特别烧钱的行业。当缺钱的问题开始凸显,团队里也就更容易出现裂缝。当时王兴找了好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没一个愿意投钱的。倒是有一个投资人愿意直接把整个校内网给收陵派购了自己做,他就是陈一舟。 陈一舟是最早一批接触互联网的人,有眼光、有胆略,但他并没有真正从头到尾地运营过一家互联网企业较长的时间。 业内对陈一舟有一个一致观点: 他是一个好的投资人,但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不懂运营,也为后来人人网的大败局埋下了伏笔。 2. 从校内网到人人网 2006年,陈一舟以2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校内网,紧接着又把它和千橡集团旗下的5Q网给合并了。 从2008年以后,校内网的发展势头格外的猛。在当时,刚进入校园的学生就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学生们到了大学以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一个个地成了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其中大部分也就成了人人网的忠实用户。 陈一舟心里才不满足于做一个大学生旅饥交流互动的平台呢。他在美国见过互联网企业的造富能力。一家公司一旦拥有了足够庞大的用户数量,在证券交易所上了市,那就等于财富暴涨、身价暴增。 从这一点来看,“校内网”这个名字就不太合适了。因为网站如果只针对大学生,那大学生毕业以后怎么办呢?还会来登陆吗?估拆汪返计就不太会了。用户数量没有长远增长的空间,股权的增值和上市,不就成了白日梦吗? 既然名字不合适,那就必须改名。2009年,校内网正式改名叫人人网。人人网人人网,人人都可以登录和使用。这么一来,这个平台就变成了一个更多元、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很多从大学刚从毕业或是以参加工作多年的人都能加入进来。 不过说白了,这一步棋还是抄的Facebook。Facebook一开始也是只针对大学生群体, 2006年,它宣布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从那以后,短短一年内,网站在全美国的排名就从第60名上升到了第7名。毫无疑问,陈一舟也想复制Facebook的神话。 可是,有一个成语,叫画虎不成反类犬。Facebook在宣布开放的同时,也推出了不少创新举措,来优化用户体验,安抚了学生群体的抗议,也保持了网站的竞争力。相比之下,陈一舟把校内网改名叫人人网,似乎还真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在内容运营上还是以校内用户为主,对应的也是跟学校生活有关的内容。 网站里面注册的人也几乎都是学生,没有几个你认识或感兴趣的,偶尔看到几个美女或帅哥,还没法打开看动态。那你还会有兴趣吗?估计退出以后,根本不会想到要登录第二遍。 由此可见,人人网虽然把名字改了,把转型架势做足了,可是以这么个运营法,转型根本没法实现。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转型不了,我国每年在线的大学生两三千万,虽然不停地有人毕业,可也不停地有新生补充进来,照这么说,人人网就算只守着校园这一亩三分地,至少也应该能生存下去呀?何至于越来越没落呢?这就不得不提它内部混乱的管理了。 3.失败的管理和运营 人人网从校园起家,按理来说,就算没法转型成一个开放的大众平台,至少学生用户得吃得死死的。可是人人网却偏偏没有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它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聚焦解决学生社交或者说网络社交的痛点。 人们上社交网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两个,一个吐槽日常生活,更新下自己的动态和想法,另一个就是看感兴趣的人和内容。第一个方面,人人网还算做得不错,但第二点,人人网的成绩简直糟糕。 互联网里面有一个二八原则:20%的核心用户是内容创造者,80%是跟随者。所以,对一个社交网站来说,怎么留住这20%有创造力的核心用户就成为重中之重。 不过,真正让人人网变成“人人讨厌”的,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也许是太过于着急变现和上市,人人网的广告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不仅数量多得人神共愤,还偏偏在页面上占据了重要位置,难以关闭,更没法屏蔽,用户体验差!当时市面上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叫“人人网改造器”的插件,卖点就是可以直接屏蔽和拒绝来自人人网的广告。 面对用户的意见,甚至还有一位后台运营曾公然回复网友,说:“老板都不管,我们为什么要去更新?” 公开数据显示,人人网的离职率太高,以至于难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运营和产品完善。另外,运营团队也并没有什么好的激励政策。所以,团队看领导意见行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成了必然。就这样,人人网陷入了一个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外行指导内行,领导一言堂。 在互联网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叫“得产品经理者得天下”。不管是微信还是微博,它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产品经理。 可是在人人网,陈一舟自己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而且显然还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他一不懂运营,二不懂产品,结果就严重影响到了运营团队的执行和效率。 不过,就算人人网开始显现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很多人也没有放弃这个平台。毕竟,对不少80后来说,人人网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自己的青春,是美好的大学生活,是难以忘怀的旧日回忆。 但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人网终于大势已去。 4. 没落的人人,无厘头的转型 2011年,是人人网由盛转衰、从顶峰跌落的一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成了压倒人人网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1年之后, iPhone4大卖。第二年,iPhone5继续创造了销量神话,把乔布斯和苹果公司捧上神坛的同时,也让移动互联网走向了现实。从那以后,大家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上网,互联网的终端也从传统的电脑终端转移到了手机上。 这一转变,也意味着社交平台巨大的变革和洗牌。适应移动互联网的APP,比如微博和微信开始兴起,迅速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互联网用户。而反观人人网,却没有好好地在这方面下工夫,移动端做得烂到了家,连登录都要很长时间,更别提上传照片了,用户自然大量流失。 到2016年,人人网基本已经退出移动社交的舞台。在当年一个社交平台活跃用户的排名里,微信、QQ的活跃用户排名第一,占比超过70%;新浪微博排名第二,活跃用户占比约13%;而人人网呢?活跃用户的占比只有可怜的1%。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来得太快,当陈一舟还沉迷在电脑端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人人网就被新变化和新趋势甩下了车。互联网是一个年轻人的舞台,作为一个60后,陈一舟真的有点太老,有点力不从心了。 眼看着大部分的原住民都弃人人网而去,眼看着人人网的股价一跌再跌,陈一舟开始了追热点之路,只盼着能够逆风翻盘。 2016年,网络直播成了风口,人人网也瞄准了这一领域,摇身一变成了直播人人网。折腾了2年以后,人人直播没有折腾出什么浪花来。 眼看着2018年初比特币价格飙升,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成了新风口,人人网又转身做起了自己的人人币。公司的股价也一度因此大涨20%。可是加密货币哪是陈一舟熟悉的领域啊,再加上监管对非法数字货币的重拳出击,这个项目随后也不了了之。 2018年11月,人人网社交平台业务的资产,被打包卖给了北京多牛传媒,价格只有区区的2000万美元。 至于现在还在纳斯达克上面挂着的那个人人网,早就不是我们记忆里的人人网了,而是成了一个二手车公司、美女直播公司和互联网区块链货币公司。2019年三季度,人人网净亏损为2280万美元,相当于2018年全年的净亏损。人人网转型宣告彻底失败。 5.失败总结:产品运营是根本 人人网的跌落,和陈一舟的性格和风格密切相关。作为互联网行业最早的一批创业者,陈一舟成功的太早,成功的投资人角色让他忽视了产品。只注重盈利套现,不注重产品运营也成为了人人网失败的最关键所在。 但其实,产品本身才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根本。比如当初对标的Facebook,不断改善用户体验,依然活到现在,而且越来越好。 再退一步说,就算不学Facebook,不对全 社会 开放,而是从头到尾就只专注于校内同学圈这个细分领域,好好耕耘,未必不会闯出一番天地。 可惜的是,人人网内部斗争激烈,无心运营,定位不准,产品太差;在外部又没能够把握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被时代抛弃也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看看在人人网衰落后,校园社交反而再次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京东、腾讯、阿里都有涉足。 2019年9月初,京东推出了大学生校园社交软件“梨喔喔”,除了主打大学生、拓展业务线,还有着强化京东金融信用体系的目的。 阿里也同步推出了校园社交软件“来往”以及“real 如我”,低调地在浙江校园内测试和推行。 腾讯也在前期的QQ校友基础上推出了新的校园社交APP——腾讯校猿,抢占校园社交应用的高地。 目前仍然没有一款软件能够达到人人网当年的高度,但校园社交的 探索 却不会停止,未来哪一个网站或APP能够获得学生们的青睐还仍未可知。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2017年向2018年过渡的寒冬,区块链的热风吹起,大洋彼岸的资本市场区块链概念股掀起涨停潮。被区块链吹热的还有国内的市场,股价跌出人们视线的人人网,在宣布进军区块链后股价暴涨80%。各大媒体也争相热捧区块链,霸屏一年的人工智能竟然失宠了。监管层对此密切关注,时时警惕。另一方面,反对者认为这是一场庞氏骗局,中国互联雹燃网金融协会点名批评迅雷后,区块链概念股全线重挫。似乎,都在等待看一场好戏。 王巍是区块链领域较早的入局者,但是开启他认识区块链大门的却是一批年轻人。当七部委联合叫停ICO之后,王巍却看到了未来的趋势。2015年,两年前王巍就成立了中国区块链的研究中心。那个时候您为什么那么自信的支持区块链技术和它的未来? 王巍: 因为我看到了(区块链)。4年前,有人请我源好虚写书,叫《比特币》。我看到了之后很受启发,就跟很多年轻人谈,这批人特别有创造性,生机勃勃,有激情,他们有很多私下活动,我就想为什么不搞一个小的协会组织,大家互相激励呢?后来在北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从区块链这样一种技术层面,没有关注币种层面,在北京先成立了两百多人的团队,然后到杭州开一千五百人的大会,现在在上海已经有三个(研究)中心 了,我们还支援了全球的协会。 王巍认为,年轻一代是在互联网中长大的,金融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上一辈能做的事情就是替历史做点重新的解释,只有更好的读懂历史,才能更好的预见未来。 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手段,它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力量在博弈,数字货币会成为未来金融的主要产品吗? 王巍: 现在世界上,数字货币正在逐渐走上主导地位。只是各国(数字货币)都有不同的标准,现在正在融合标准。对我来说,五年之内就不需要(现实)货币了,因为年轻人都不用了,用(现实)货币的都是老头老太太。 未来的金融是谁主导的天下? 王巍: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金融要领,未来一定是多中心的。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支配、使用金融的权利,能享受金融的效益,而不是被金融所胁迫。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 最近中国上市潮里面一些很醒目的新金融公司。新金融会不会成为当下中国弯道超车世界的一个关键? 王巍: 中国的金融科技水平,跟全球的相差不大,甚至超越全球。因为并没有太多技术做出关键的改变。所以谈不上弯道超车。中国庞大的年轻创业队伍正在领导世界潮流,制造全球标准。 刚才您一个问题讲得特别好,是监管金融还是享受金融? 王巍: 金融教科书告诉我们,安全、效益和流动叫金融的“三性”。但 我认为金融的第一要务是,让我们感受到安全,让我们个人独立,让我们财富自由,而且更快乐。 如果要我谈“三性”的话,就是 安全性、自由性和快乐。 所以, 凡是让我们感到安全袜滚、独立和快乐的(金融)都是新金融, 新式和传统不一样,我觉得这些就是在发展。 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一万美金了,直逼美国的蓝筹股。那么问题来了,您对比特币是看涨呢,还是觉得随时会泡沫破灭? 王巍: 最近几年来是上千倍万倍的涨。而且越来越多高智商的年轻人加入炒币大军,更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因此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趋势。 我个人非常看好数字货币,不一定非得是比特币,比特币是一个标本,所以要观察它,比如:RMC贸易数字货币,极有可能成为跨国贸易自由交易的凭证。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几乎销声匿迹的人人网,蹭上区块链概念股价两日暴涨76%内容由互联网整理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0792jiaju.com/post/1238.html,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